本科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正文

矿业学院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3-11-15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专业简介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以服务国家能源革命和行业转型发展为目标,适应辽宁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国家煤炭行业智能转型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对传统采矿工程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培养并造就大批掌握智能采矿技术的高级矿业人才。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于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在原有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上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另有来自企业8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团队由采矿工程专业的优秀教师组建而成,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获评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煤炭行业优秀创新团队等。建有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各型教学仪器设备700余台(),建成辽宁省高校煤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率先实现沉浸式互动教学,配套1:1大型综采模型实训中心,具备系统完善的本科生实验实训培养条件。

二、培养目标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及智能采矿理论与技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及专业交流能力,能够在各类矿山企业、智能开采装备制造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智能矿山工程设计与施工、生产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满足煤炭行业智能化开采的需求。

培养的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实际工作锻炼和持续学习,能达到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成为智能采矿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本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5个分目标:

1.具备智能采矿工程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有效解决智能采矿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从事智能采矿工程领域设计、开发、研究等方面技术和管理工作,成为技术管理骨干并取得相应的岗位资质;

3.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胜任技术创新和工程管理工作;

4.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国际视野,能够跟踪智能采矿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持续上升的职业竞争力;

5.具备资源绿色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评价和解决采矿工程中的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等问题。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满足如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和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采矿工程问题。

1.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基础知识和素养;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

1.2能够综合运用掌握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业技能,具备矿山技术革新与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应用的基本能力。

1.3掌握扎实的矿山智能采掘原理与技术、智能矿山采掘设计、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智能监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技术,了解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2.问题分析: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智能采矿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掌握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工具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2.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智能采矿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科学的结论。

2.2对智能采矿工程在矿山建设发展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描述和表达,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采矿工程基本原理,求解采矿模型,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设计或开发能够满足采矿行业标准的采矿设备、控制环节或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并体现创新意识。

3.1掌握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工具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现代信息获取与加工处理以及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3.2掌握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智慧矿山知识,并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在评价矿山工程技术方案、工艺设计方案以及其他复杂工程方案时,能够考虑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4.研究:能够基于智能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应用建模、计算、仿真、实验、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的方法,对采矿工程在智慧矿山建设发展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理解和评价采矿工程问题及其智能化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2能够对计算、仿真、实验获得的有效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获取合理有效结论,开展智慧矿山的研究。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选择应用恰当的采矿技术,使用仿真和计算软件或编制程序,进行预测与模拟;选择与使用现代仪器仪表进行分析,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应用的局限性。

5.1针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采矿技术难题。

5.2针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能够在分析、测量、模拟过程中,正确选择与使用现代仪器仪表,并能根据适用范围理解其局限性。

5.3针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在进行预测与模拟过程中,能够选择计算软件或编制程序进行分析,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智能采矿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采矿工程在智慧矿山建设发展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工程实践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

6.2 能够对智能采矿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工程实践进行合理分析。

6.3能够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智能采矿工程的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具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7.2能够理解和评价智能矿山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采矿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在采矿工程实践中履行责任。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理解相关法律法规,了解采矿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

8.2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采矿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自觉履行公众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采矿工程师个体、团队成员以及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9.1具备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能够在工程实施中进行协调、管理与合作,并在团队中发挥骨干和领导作用。

9.2能够正确认识多学科背景下团队中采矿工程师个人角色的定位与作用,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9.3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角色,根据项目分工组织、协调、指挥团队,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智能采矿工程在矿山建设发展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与行业人员、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关于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报告、设计文稿,并清晰表达专业技术问题与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就智能采矿工程问题与矿山现场工作人员、相关行业人员、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关于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报告、设计文稿,并清晰表达专业技术问题与回应指令。

10.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了解智能采矿工程领域的专业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在采矿行业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智能采矿工程领域的工程管理原理、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理解并掌握智能矿山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先进的矿山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

11.2在智能采矿工程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有意识地考虑到采矿工程经济评价内容及构成。

12.终身学习:能够熟悉智能采矿工程领域行业技术、政策发展动态,了解科学发展前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能够认识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必要性,了解智能采矿工程领域行业技术和政策发展动态、专业技术科学发展前沿。

12.2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具有拓展知识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四、主干学科

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五、核心课程

岩体力学与工程、液压传动与智能采矿装备、矿业系统工程、智能采矿学、矿山压力与智能感知控制、井巷工程与智能化掘进技术、矿山数据管理、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露天矿边坡稳定与智能控制。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质实习、智能矿井认识实习、矿山测量实习、采矿综合能力实训、矿井通风仿真实训/边坡控制实训、课程设计、智能矿井生产实习、智能矿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

煤岩物理性质参数测试、煤岩力学性质参数测试、覆岩运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边坡变形失稳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矿井通风实验、矿山压力监测带载演示实验等。

八、修业年限

四年

九、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专业特色

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够胜任资源智能化开采技术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从事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隧道工程等领域的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适应各类矿山企业、智能开采装备制造企业及相关领域生产、管理、设计、研究等工作需要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创新性型人才。

十一、教学计划

见附件智能采矿教学计划。